——衡水搭建全鏈條轉移轉化體系加快京津科技成果落地
近日,在衡水高新區中裕鐵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技術工程師黃海濤再次與中科衡發動力裝備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對一款新型高強度微通道換熱器的改進方案進行了討論。
“這款產品是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過程中的衍生技術成果,是發電機組中的關鍵零部件,未來將應用在氫能領域,打破國外產品壟斷。”黃海濤說,作為一家傳統橡塑制品企業,能夠參與這項前沿設備的研發制造,不僅讓企業在人員技能、設備升級、生產能力等方面得到極大提升,更為他們開辟了一條邁向高端制造的新賽道。
2016年8月,衡水高新區與中國科學院所屬多家研究所合作共建衡水科技谷伊始,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世強便帶領團隊入駐,并與高新區合作成立了中科衡發動力裝備有限公司,展開了對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這一前沿科技的研發。
“科技創新的痛點與難點在中試這一環節,充足的轉化空間是關鍵。”梁世強說,幾年來衡水科技谷內18棟占地25萬平方米的研發樓、占地1.7萬平方米的孵化基地相繼拔地而起,綠色化工、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等多個中試平臺和車間陸續投入使用,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載體。
“有技術給平臺、有項目給資金、有資金給項目。”衡水高新區科技創新中心主任駱妍說,他們創新打造“一成果一項目、一項目一公司”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三有三給”創新創業孵化機制,對科研團隊和帶頭人實行現金獎勵、股權激勵制度,這極大激發了科研團隊的積極性。
“在科技谷,我們依托‘中國科學院+’,構建了‘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打通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衡水高新區黨工委委員蔡俊華認為,“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一條跨越趕超的新路子,促進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是打造科技谷的意義所在。”
創新性的管理、運營、發展機制,加速了京津優勢科技資源不斷向衡水科技谷匯聚,以朱日祥院士為核心的中科恒道團隊、以齊濤研究員為核心的中科院過程所團隊、以梁志強研究員為核心的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團隊先后進駐衡水科技谷。衡水高新區已與中國科學院12家院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功孵化中科同創、中科釩鈦、中科衡發等一批高成長型企業。
產學研的深度協作,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中科恒道智能導鉆產品在新疆、山西等地油田完成實測,并與新疆能源集團達成合作意向。中科釩鈦項目建成千噸級擴試線,正開展5萬噸級半工業化試驗。雄安(衡水)先進超級計算中心建成運行,累計服務清華大學等2000余家用戶。“此外,衡水科技谷共發布300余項最新科技成果,順利推進鎘鎳蓄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綠色智能防腐涂裝體系、天然產物原料開發等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駱妍說。
今年3月份,由衡水高新區與北京中關村信息谷公司共同建設的衡水·中關村信息谷科創中心在衡水科技谷正式揭牌。“我們將依托中關村科創資源優勢,搭建技術轉移和承接平臺,提高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衡水·中關村信息谷科創中心負責人許文磊說。
不久前,一份以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裝備、智能導鉆項目為核心的《新動力產業園產業圖譜》在衡水·中關村信息谷科創中心繪制完成,并同步與齒輪、電機、高端換熱、清潔能源發電、石油鉆采等上下游產業企業展開了對接。“不久的將來,一個先進、高效、綠色的新能源產業聚集地將在衡水科技谷崛起。”蔡俊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