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 2023)于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順義館)盛大召開。安捷倫科技公司攜多款創新技術解決方案亮相展會,并于展會首日舉辦了“解析新動能 共話新發展 安捷倫綠色創新前沿媒體圓桌會”,與新動能賽道相關的資深專家和典型用戶共同探討了新時期背景下行業的前景和發展方向。

安捷倫展臺一覽

安捷倫與重點客戶代表在現場圍繞新動能產業研發與分析測試技術創新分享各自洞察
嘉賓合影(從左至右):安捷倫助理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高級市場總監 鄭欣,清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邢志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 徐廣通教授,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檢測事業部副總經理 沈雪玲女士,安捷倫助理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銷售拓展團隊總經理 朱穎新
復蘇中迎接挑戰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內發生了很多變化,各行各業普遍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蟄伏期。如今疫情已經結束,機遇也隨之而來,但挑戰似乎仍是各領域的主旋律。作為分析測試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面對各方面的挑戰,安捷倫在過去的2022財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鄭欣先生介紹,目前,制藥、生物制藥仍是安捷倫在國內以及全球市場中最大的業務板塊;化工與先進材料領域在這兩年增長非常迅速,這與化工行業的周期性以及國內在新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中引領創新發展高潮有關;而在食品安全和環境分析等成熟的領域中,安捷倫則專注于持續地優化并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另外,在診斷臨床以及學術研究領域,特別是生命科學研究方面,安捷倫也在不斷地推出創新的方案來滿足更多樣且更新更快的需求。

安捷倫助理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高級市場總監 鄭欣
介紹公司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進展
在談到安捷倫在中國區的業務時,鄭欣先生說:“我們在中國區一直有穩定且非常成熟的發展戰略。我們在中國的營業收入在全球占比很高,超過了20%,我們在中國的員工人數也很多,有2500人,包括有一些制造中心還有物流樞紐。我們始終堅持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相關聯,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支持國家的發展戰略。比如現在,我們在節能環保、鋰電、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都在加速本地化進程,包括中國生產、中國制造、中國研發,也包括我們在本地服務客戶的能力。”
綠色、智能新風向
近年來,智能化和綠色發展成為了安捷倫創新的主要方向。比如在制藥實驗室場景中,從研發端到生產端整個流程,或者在材料領域中鋰電池的整個產業鏈,從鋰礦原料到每一個電池組件的生產,再到最后整體的系統性、穩定性的測試。安捷倫都在不斷嘗試通過儀器和硬件的設計來改變客戶的實驗室運營,同時通過軟性的創新,包括軟件以及整個實驗室的生態系統的設計來去改善客戶的數字化體驗,加快實現綠色的發展。
在不久前的第十一屆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上,安捷倫與梅特勒托利多(METTLER TOLEDO)達成了一項和合作——將梅特勒的天平與安捷倫的液相色譜進行連接,通過軟件接口快速直達色譜工作站,最后實現相對自動化的流程。此外,隨著應用型AI的暴發,在拓展AI技術方面的探索也成為了安捷倫創新的重點。
新能源、新發展
隨著國家的轉型發展,新能源、新動能、綠色發展逐漸成為了新的趨勢,整體看來,市場對汽、柴油的需求正在逐步下降,行業的轉型勢在必行。一直以來,鋰電和氫能都是新能源領域中絕對的熱點,尤其是鋰電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以基于該技術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已經初步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正在進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和優化充電技術。“從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解決市場的需求。”沈雪玲女士說。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檢測事業部副總經理 沈雪玲女士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注冊資本是9.3個億。成立之處的定位包括三大板塊:做動力電池的前沿技術研發、動力電池測試的驗證服務以及動力電池的設計和中式孵化。2016年6月,在工信部苗圩部長的支持下,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所創新中心以國聯為依托落成。在此基礎之上,隨后又以國聯為核心,建立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目前聯盟的成員單位已超過180家。
“鋰電特別是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高速發展,勢必滲透使用汽柴油產品的傳統燃油車市場。這種轉型的趨勢在這一兩年當中,特別是在國家新能源政策的支持下,非常地明顯。在這個轉型的過程當中,中國石化也提前布局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發工作。”徐廣通教授說。作為中石化下屬的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可以說是能源領域的重量級單位,人們使用的汽、煤、柴油的技術和工藝,可以說主要都來自于他們。“在過去的20年里,我們一直在從事清潔汽柴油、航油的研發工作,我們國家從國2到國6的油品質量升級過程當中,核心的技術主要是有我們來提供。”徐教授介紹說:“我所在的部門是分析研究室,主要工作是一個從無機到有機到材料的選擇,100人的團隊中有四五十位博士,給我們全院提供分析的支撐。另外從分析學科的角度上,也在從事一些分析新技術的工作,來驅動我們整個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研發工作,同時我們也在開展一些在石化分析技術方面的引領工作。”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 徐廣通教授
針對氫能,徐教授認為該領域實際上也屬于石油化工的范疇:“我們正式把氫能作為未來的一個方向也就不過三、四年。而相比較來講,氫能源是真正的可生產能源。它來自于風、光、水、電、生物質,且燃燒不排碳,可以做到真正的可持續。這可能是未來我們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途徑。”

清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邢志教授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作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一定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并且涉及到產學研用的多個層面。對此,清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邢志教授表示:“新動能的話題其實也是我們在近年一直都在關注的一個話題。我擅長做無機元素分析,而綠色雙碳目標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都離不開元素,因為元素分析是最典型的,它是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領域,比如食品、醫療衛生、空氣污染。在能源的變化和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新型材料越來越廣泛,同時對分析可靠性、速度以及有效性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綠色創新解決方案助力轉型升級
不論是鋰電還是氫能,在新動能領域中,分析檢測技術都是至關重要的。行業的快速發展也不斷地向分析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國聯為例。我們是從電池的關鍵材料到電池到模組到包。因為新能源發展得太快了,拿到客戶的需求也特別快,并且要求特別急,所以如何能夠更快、更好地完成檢測工作就成了一項不小的挑戰。另外,我們經常遇到要求在不破壞電池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檢測的需求,這就要求采用一種在線或者原位的技術手段來分析,而目前在這一塊的技術方面,還是有缺失的。”沈雪玲女士說。

安捷倫助理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銷售拓展團隊總經理 朱穎新
隨著近年來信息與工程技術的不斷突破,包括儀器、軟件在內的整個實驗室生態系統都在快速走向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數字化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主要是信息的電子化。在自動化方面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物聯網這樣的一個概念,這是最難的一個點,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會開放一些API端口,以及SDK之類的指令群,去幫助用戶在他們的平臺上實現安捷倫儀器通過軟件的智能化溝通,以及非安捷倫儀器的自動化溝通,也就是完全通過軟件的方式去控制第三方的設備以及安捷倫的設備進行一系列的動作。最后,在智能化方面,我們需要去實現更高的智能型以及AI的介入,安捷倫在兩年前收購了一家專門做AI的公司,來在我們的氣質產品上實現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積分功能。我們現在正在嘗試把它整合到我們的一些平臺。它會根據上千次實驗室的使用人員的使用習慣去形成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進而快速的幫用戶鎖定到最佳的答案。這是我們在和用戶探討并努力合作實現的一個方向,既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中國成立數字實驗室創新中心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朱穎新先生解釋說。
會上,三位嘉賓也針對各自的領域,提出了對未來分析平臺廠商的期待,可以總結為:多方面、多環節的溝通合作,更敏銳地捕捉需求并快速轉化為產品,同時注重求流程解決方案的完善和服務可及性的提升。